华为生存下去的手段非常多,而且仍然会是一家有着很强竞争力的公司,
我预计在规模上会继续保持世界五百强的规模,唯一有悬念的就是什么时候整体触底反弹。
那么做出这个判断有什么依据呢,华为又如何在没有芯片的情况下继续长期生存下去?
首先,我们从华为的具体业务构成来分析。
2019年华为的营业收入高达8588亿元,
我们可以把华为营收大概的分成三部分,强芯片业务,弱芯片业务和无芯片业务。
我们先看“强芯片业务”,
它以智能手机销售为核心,具备以下特征:对芯片制程和技术要求很高,
围绕芯片构筑的软硬件生态难以被替代,而且往往芯片需求量很大,总之就是最难以去美化的业务。
强芯片业务主要是华为的消费者业务收入和企业网业务,
其实在这里要说明,企业网业务的发货量由于完全无法跟消费者业务相比,而且制程要求也稍微低点,我一度犹豫是应该放在强芯片业务,还是弱芯片业务。
例如服务器是华为企业网业务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根据Gartner的数据,2019年Q4华为服务器发货量为26.7157万台,预估该季度销售收入为14.8874亿美元,
也就是华为年服务器发货量就是100万台的规模,五六十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和消费者业务的超大发货量相比,服务器对芯片数量的依赖要小得多,可以依靠囤货支撑更长的时间。
另外华为的企业业务还有光伏逆变器这个业务,华为该领域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下图是全球能源知名咨询机构WoodMackenzie公布的2019年全球光伏逆变器收入,总共85.86亿美元,华为占比16%,也就是大约13.7亿美元,华为其实并没有公布具体销售数据,所以洋人的咨询机构估计数据也未必准确,但大概是这个量级。
作为对比,我们看下全球第五,中国第二的合肥阳光电源的财报, 2019年阳光电源实现营收130.03亿元,同比增长25.41%;实现净利润8.93亿元,同比增长10.24%
总之,光伏逆变器也需要芯片,像阳光的逆变器就有用英飞凌的芯片组,但是对芯片的制程,数量和生态就没太多要求了,单看光伏逆变器,肯定是弱芯片业务。
中国商飞从2008年成立以来,几乎没有收入,近几年才有ARJ21开始不断销售,2018年交付了6架,2019年交付了12架,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是显然这个数量级别带来的利润是不足以养活上万员工和集团的研发运营支出,国家力量在坚定不移的投入。
目前的华为,在技术,体量和产业链价值上远比比其他公司还要大,
因此国家必然会从资金,技术,科研机构等各方面协调投入,形成国家和企业联手的局面。
如果看最近的新闻,华为任正非相继访问国内上海交大,复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加强国内顶尖高校和华为的合作,这将极大的增强华为的智力资源投入。
而在2016年9月1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刚才白院长介绍了“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的成果,我们想了解一下第二阶段以及未来有什么安排和考虑?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回答:“我们把美国‘卡脖子’的清单变成我们科研任务清单进行布局,比如轴承钢、光刻机,还有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等,我们争取将来在第二期,聚焦在国家最关注的重大的领域,集中我们全院的力量来做。”
“聚焦在国家最关注的重大领域”“集中我们全院的力量来做”,
这些细节能够感受的信息是非常明确的,而根据中科院官网,其拥有7.1万名职工和6.4万名在学研究生,这显然是很大的研发力量。
对于华为来讲,发展无芯片业务和弱芯片业务,以及大力开展和推动国产去美化产业链建设,都是生存的手段。
很多声音担心说华为的芯片库存顶多一两年,两三年,要是这个时间之后即使举国之力投入,国内还搞不出来28nm去美化芯片产业链,那怎么办呢?
两三年看起来也并不是太长的时间。
按照底线思维,确实应该这样思考,除了继续使用芯片库存制造和销售产品外,华为一定会同时发展无芯片业务和推动芯片全流程去美化两个工作,
其实只要华为能实现无芯片业务(终端互联网服务收入,网络服务收入,专利,投资,云计算,鸿蒙和HMS,智能制造服务,软硬件技术授权和出售,无芯片硬件等)能实现稳定甚至有所增长,华为的基本生存问题就解除了,这个无芯片业务的发展空间是如此之大,有安卓,亚马逊云,富士康,高通等大批的对标物,这可以在两三年之后继续支撑华为推动实现去美化半导体制造,
而只要半导体制造实现去美化和国产化的那一天,即使只是28nm或者更低水平的制程,也意味着华为大逆转的开始,换句话说,那也将是华为王者归来的时刻。